张向全
东方物探公司研究院塔里木物探研究院科研生产办公室副主任
张向全在提高复杂高陡山地、大沙漠、巨厚黄土塬的地震成像精度、超深特深圈闭落实精度等方面持之以恒攻关创新,为塔里木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物探—地质—油藏—工程—安全链条式创新支撑,系列创新成果已在超深勘探、规模开发中起到显著提质增效作用。先后获省部级奖10项,国家级奖3项,国际级铂金奖1项。
2023年,张向全带领工作室成员针对复杂山地速度建模、台盆区油气检测等12个地震处理、解释和一体化攻关课题展开研究,助力塔里木盆地风险勘探取得五大战略突破,创历史新高,富满油田钻井成功率超97%。
破土萌发 从“我”走向“我们”
2013年12月,张向全作为地震采集技术员,面临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工区部分地表被松散的浮土或冰层覆盖,无法满足工程要求,需要人工整改。他和其他两个刚毕业不久的小伙子,带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冒着寒风实地踏勘了多次,寻找快速有效检测出质量不达标项检波器分布位置的办法。
“用脉冲响应测试法能行不?”张向全深思熟虑后开口问道。
“工作好多年的老工程师都没想出办法呢,你们刚毕业的能解决?”司机师傅笑着说。
“试试呗?”张向全继续问。
“试试就试试!”3个人一拍即合。
“当时有一个很火的纪实栏目——《Planet Earth(地球脉动)》,我们仨就以此为契机,成立了‘脉动青春’小组。”如今,回忆起往事,荣获“身边的大国工匠”称号、来自东方物探公司研究院塔里木物探研究院科研生产办公室副主任的张向全感慨万分:“经过多轮创新改进,我们最终解决了问题。”
自此,张向全带领“脉动青春”小组萌芽、破土、生长。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处理、解释和一体化3个组共30余人的规模。截至2023年,这个小组成为涵盖复杂山地成像、台盆区成像、构造建模、圈闭刻画等12个组的创新团队。
荆棘之路 总有鲜花盛开
创新从来都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勇者之路。在一般地震资料处理中,面波通常被当作干扰进行压制。张向全带领团队反向而行,尝试利用面波干扰与近地表结构之间存在的关系,做山前过渡带地震面波反演近地表结构。这个思维太超前了,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参考,只能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
理论可行,但应用到实际效果总不理想,难道方向错了吗?张向全不禁陷入焦虑,整夜睡不着觉。塔里木物探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马培领拍拍他的肩膀说:“在创新的过程中,可能90%的结果都是错的,但只要成功,就可能形成颠覆性变革。试100次不行咱就试1000次,就算没成功也积累了经验!”张向全打起精神,几乎住进了办公室,数不清进行了多少次的实验、创新、改进,终于形成面向实际地震数据的反演方法。随后,经过近5年时间的持续完善,成功将新方法植入公司大型集成软件系统。
“我只是一个代表,凡人微光,我们聚在一起,总能照亮向新而行的路!”张向全说。
团结协作 实现更大发展
2017年,在东方物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张向全“脉动青春”处理解释一体化创新工作室成立,以“脉动活力,激扬青春”为主题,以“问诊地质经脉,追踪油气律动”为主线,以处理解释一体化新技术新方法创新为核心,开展创新研究。
2020年,张向全带领团队亮相在孟加拉国达卡市召开的第45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大会,进行“西游记版”QC成果发布。借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小说人物,张向全团队让物探技术既融合了全球行业前沿的技术创新思路,又融合了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技术发展和质量提升让世界惊叹,“降低超深气藏预测深度平均误差”QC成果荣获本届大赛国际级最高奖项——铂金奖,让世界看到了中国。
“破解难题就像过火焰山,创新的过程就是找芭蕉扇的过程。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没有找不到的芭蕉扇,没有翻不过的火焰山。”张向全对未来充满信心。
10年来,创新工作室完成创新成果4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成果10项,国家级成果3项,国际级铂金奖成果1项。60项技术攻关成果为库车山前2个万亿立方米大气区建设、碎屑岩老油气藏稳产扩边等作出突出贡献。提出有效合理化建议100余项,累计取得直接经济效益6000万元以上。2023年,被授予“河北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
同事眼中的他
东方物探公司研究院塔里木物探研究院院长 赵博:
张向全的思维很开阔、很独特,总能关注到被大家忽略的细节。创新的过程很艰难,也许99%的试验失败才能换来1%的希望,但张向全很执着、很实干。他非常注重“传帮带”,带领青年人才聚焦日常工作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课题攻关,定期开展岗位练兵、技术交流等活动,推动工作室4名95后登上国家级及以上创新成果发布平台,帮助一批青年才俊走上了技术和管理的重要岗位。
撰 稿:谢楠 李映雪
编 辑:姚婕娜
审 核:肖程释